10月13 日凌晨三点的成都天府大道,一辆黑色小米 SU7 像脱缰的野马般,划破夜色,以150km/h冲破绿化带,翻滚着砸向对向车道,车头瞬间冒出浓烟,紧接着火苗就舔舐上了车身。
这不是赛车电影,是现实版“速度与死亡”。
随后,火光冲天,车门紧闭,路人砸窗、砸门、徒手硬刚,有人手臂流血,有人拎着灭火器冲上前,可火势蔓延太快,最终,司机没能逃出,被永远留在了那辆燃烧的车里。
有目击者说等红灯时还听见车里有人大声吼叫,像是情绪很激动。撞车后不到十秒,火焰就从底盘窜到了驾驶舱,隔着几十米都能看见滚滚黑烟。
最先冲上去的是个开越野车的小伙子,他拽着车门把手使劲拉,可那隐藏式的把手根本没弹出来,光秃秃的车门上连个发力的地方都没有。“快来搭把手!” 他的喊声引来了四五个路人,有人急得用拳头砸车窗,玻璃被砸得咚咚响,却只留下几道白印。
展开剩余79%有个穿夹克的大哥从自己车里翻出锤子,抡圆了胳膊猛砸主驾驶车窗,好不容易砸出个裂缝,浓烟立刻涌了出来,呛得人直往后退。
“我看见驾驶座上有人动了一下,肯定还活着!” 目击者赵青在楼上看得真切,他和朋友开车赶到现场时,已经有路人徒手在撬车门,指缝里全是血,胳膊上划开了好几道口子。
有人跑去找灭火器,对着车头猛喷,可火势根本压不住,反而越烧越旺,车身还发出 “噼里啪啦” 的异响,突然蹿起的火苗把救援的人逼得连连后退。
凌晨 3 点半,消防车终于赶到,高压水枪喷出的泡沫很快控制了火势。但让人无奈的是,变形的车门依旧纹丝不动,消防员只能拿出电锯,“滋滋” 的切割声在空旷的马路上格外刺耳。当车门被切开时,所有人都沉默了 —— 车里的人已经没了生命迹象,连模样都辨认不清。赵青在四点半离开时,现场还围着不少人,大家都在叹气:“要是门能打开,说不定还有救。”
这事传到网上,立刻炸了锅。
有网友一语道破关键:“又是这破隐藏式门把手惹的祸!”
懂车的网友解释,这种电子控制的把手看着高级,可一旦碰撞断电就彻底失效,不像传统燃油车,就算撞得再狠,机械锁也能手动抠开。
更让人愤怒的是,工信部 9 月份刚出了新规,明确要求新能源车的门把手必须带机械应急开启功能,可这辆 SU7 显然没达标。
有人翻出了小米之前的宣传视频,雷军在发布会上喊着 “性能是基因,速度是信仰”,把 SU7 的加速能力吹得天花乱坠,还罗列了一堆电池安全技术,什么 “18 层硬核防护”“气凝胶隔热”,号称能有效抑制热失控。可现实是,车子撞了之后不到一分钟就烧透了,那些 “安全黑科技” 压根没起到作用。
更让人揪心的是,这不是第一次出这种事。今年 3 月,湖北高速上一辆 SU7 撞护栏起火,车里三位女大学生没能逃出来,当时就有人质疑车门断电后打不开的问题,可直到现在也没个明确说法。有车主吐槽,这种隐藏式门把手不仅不安全,还特别难用,凹槽里全是灰和飞絮,冬天结冰了更是死活打不开,“纯粹是为了颜值牺牲实用”。
评论区里,网友们的情绪越来越激动。有人晒出自己的经历:“上次坐朋友的新能源车,孩子手刚放上去,把手突然缩回去,差点夹掉手指!” 还有人算了笔账,说这种电动门把手单个成本比传统的贵三倍,可车企宁愿花这钱搞噱头,也不肯加个机械解锁装置。“就算司机超速有错,可车企也不能把逃生的门堵死啊!” 这句话被顶到了热评第一。
最让人动容的是那些路人。他们素不相识,却愿意冒着危险徒手砸车救人,有人划伤了手臂,有人弄脏了衣服,可没人退缩。可再热心的手,也敌不过设计上的缺陷。就像有网友说的:“飞机再先进也得有手动降落模式,大楼再高也得有消防楼梯,汽车再智能,也得给人留条逃生的路吧?”
截至发稿,小米官方还没对这起事故作出回应。但大家想要的从来不是道歉,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变。
别再让“救不了”成为新能源车的潜规则。
别再让“打不开”成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锁。
更别再让“懂的都懂”成为我们讨论安全时的无奈默契。
车可以智能,但命,只有一条。速度可以冲上150,但安全,必须永远挂在“P档”。随时待命,永不关闭。
发布于:江苏省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