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孩子们是一对乱七八糟的母女。
她们会装作小猫咪舔我的头发,我会佯装大怒,喊出一句
“倒反天罡”要知道在动物界,只有母兽或者首领给幼崽舔毛,表达关爱、安抚幼崽,同时也助于幼崽的清洁和健康。
我家妹妹肥美圆润,我总是沉迷于捏这个胖崽的肚肚,缓解压力,并奉上彩虹屁,说
“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捏捏”而她们在了解市面上不管是柔软硅胶还是记忆海绵微主要材料的捏捏都不可避免富含甲醛后,也会笑着回应说“也是没有甲醛(最健康)的捏捏。”
展开剩余81%前不久,应邀帮某高校社会学硕士做毕业论文访谈时,年轻同学其实涉及了很多关于北京教育的提问,比如“为了应对小升初,给孩子提前做了哪些规划?”
其实,言下之意就是问
有没有提前学奥数? 有没有考KET/pet的计划?我说“没有”时,同学的眼睛在镜片后立马放大了三倍。他追问“为什么”?
我说,因为我们学校“小升初”是电脑排位,不存在“点招”,拿KET成绩没用。用我们学校家长的话说“找老师一对一家教,不如上雍和宫烧香”。
至于奥数,你家娃是不是这个材料,难道家长心里没点数吗?同学追问我,你怎么知道孩子不适合学奥数。
我悠悠地吐出一个扎心的答案:
疫情之前,学而思网校是分校优A、培优A、培优S, 甚至培优S+,属于在S班上进行更高层次的创作训练和知识运用的。娃考一次,你就知道她和天才的差距在哪里了。
可能我跟以往的海淀家长太过不同,以至于我和同学的对话延续了两个小时十五分钟,结束时我甚至提出给同学打包一份食堂的饭菜带走。
每一次我述说了我的焦虑,然后紧接着抛出一个观点,或者我是如何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的。
比如,孩子幼儿园大班时,班上二分之一的小朋友都转到私立小学和培训机构的幼小衔接班上课,后来遇到疫情,有的损失了部分金钱有的耽误了学习进展。我家继续“快乐的幼儿园生涯“,未受影响。
当然,我并不鼓励孩子“零基础”进入小学,认为
“这将让孩子失去控制感, 而孩子需要好成绩来拥有成就感。”于是,我阅读了大量教育类的公众号文章,蹲守好几个直播间,听专业人士讲学业布局,并翻阅市面上同类寓教于乐的APP,帮助孩子制定“打卡计划”,有语文生字的,有英语自然拼读的,有数学思维的。
孩子上小学后,我家依然是这种松弛又有规划的节奏。其他家长在家长群里热火朝天地讨论给孩子报哪个竞赛班。
周末,孩子们一块玩耍时,总会突然冒出一个声音
“对不起,我们得提前走了,待会儿还有考级/培训班要去”。反观我家的孩子,看书、逛展、做公益。
我始终坚信,人来这世间一趟是为了体验,高官厚禄也好,人生巅峰也罢,都是体验的一个过程,既然感受比得到物质金钱奖励更为重要,那就“多多尝试”吧。
如今,又到了复习月,马上要临近期末考试。我帮孩子捋了一遍复习计划,听到孩子们侃侃而谈自己过往的丢分点在哪里,又准备采用哪些方式有针对性的“补足短板”。
我家姐姐分析过往阶段测试卷,认为:
小括号内外的数字移动后,弄不清楚符号加减; 分数和小数的相乘相加,老算错; 语文阅读理解题目的踩分点,还需要再扣细一点; 英语单词量太小,以至于听力题换个思路来问,就不知道正确答案是什么……讲真,当孩子头头是道说出自己的不足和努力方向时,成绩已经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也是我始终跟孩子强调的,
考试不是为了跟别人比,而是让我们知道哪里还需要进步。 如同玩游戏打怪升级一样,这次没打过,那就下次带着经验再来一把。孩子是一天一天养的,我也不知道我们家算不算“拥有松弛感”,只是看到孩子的状态不错:心是稳的,眼神是亮的,做事情是轻松的。是我想象中想让自己长成的模样。
我想,要养出松弛感孩子的家庭,首先要有一个心态平和的家长。
家长不被外界的 “鸡娃” 焦虑裹挟,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就像我在面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时,不盲目跟风,而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和节奏,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和探索。
其次,家庭氛围要充满爱和包容。
在我们家,孩子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即使犯错也不会被责骂。就像她们装作小猫咪和我互动,这种看似 “乱七八糟” 的相处方式,其实是我们情感交流的独特方式,让孩子感受到满满的爱和安全感。
最后,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道路。
就像我在孩子幼小衔接时,通过各种途径学习,为孩子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在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时,和她一起想办法解决。这不是一味地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引导她在自己的节奏中不断进步。
在如今 “鸡娃” 盛行的环境下,保持自己的节奏让孩子不慌不忙地成长,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不过,只要我们家长坚守初心,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给予他们足够的爱和支持,就一定能培养出内心松弛、积极向上的孩子。毕竟,人生不是一场短跑比赛,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起一时的领先,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心和持续前进的动力。
发布于:北京市迎客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